-
丁真把镜头对准自家草原,优酷立刻贴上“首部深度甘孜纪实”标签,这一步棋把平台、地方、观众三方都绑死。
平台要流量,地方要游客,观众要“纯粹”,丁真本人要的却是把“网红”两字换成“助农官”——他过去跑一万公里拍央视片、拿电影票换门票,数据摆在那里:旅游热度涨78%,票房变门票,实打实的钱进了老乡口袋。
纪录片再拉来大冰、谭维维、锋味,看似群星捧月,其实是把城市人的好奇点挨个戳一遍:文化、音乐、美食,一个不落。
拍摄地选在海拔4000米的理塘,8月白天18,夜里5,冷得真实,镜头里哈气成雾,观众一看就知道不是棚里摆拍。
导演组安排嘉宾吃“远古黑暗料理”、围着火塘喝酒,把传统生活切成当代短视频节奏,既满足政策里“非遗要活起来”的硬要求,也暗合年轻人“打卡原生态”的软需求。
片子还没播,甘孜已经把丹巴藏寨、塔公草原排进季节热点名单,等着复制去年的流量奇迹。
丁真每一次出镜都在同一个问题:网红能不能变成地方饭碗?
纪录片给出的答案是:只要镜头够真,流量就能变门票。
屏幕前的你,愿意为他家乡的一张门票掏钱吗?举报
